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民族纤维艺术工作室受邀参加2025杭州瓶窑老街“溯脉共融·劳动者民族共生文化季”系列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12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院民族纤维艺术工作室教师包荣华、于楠、王雨龙及学生团队应邀参加在浙江省杭州市瓶窑老街举办的“2025溯脉共融·劳动者民族共生文化季”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工作室携壮锦艺术代表作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非遗传承人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等、浙江大学及中国民族学会展开深入交流,共绘民族文化共融、共生、共创的新图景。

“溯脉共融·劳动者民族共生文化季”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劳动文化、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与融合发展,活动集展览展示、技艺体验、学术对话、文创市集于一体,为大众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民族手工艺与当代表达方式融合的互动平台。

民族纤维艺术工作室此次带去了以壮锦布料为核心材质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涵盖包饰、服饰配件、手账本、挂件等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原创设计,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展区现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选购,产品鲜明的民族图纹与现代设计风格融合,受到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更特别的是,工作室设置了“手作体验区”,由指导老师与学生现场教授壮锦布艺手作,让游客亲手感受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的魅力,体验“指尖上的民族文化”。

多年来,民族纤维艺术工作室始终致力于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校企协同、非遗进课堂、跨专业融合等方式,构建起集传统工艺研究、创意设计实践与文创产品转化为一体的研发体系。工作室不仅持续开展壮锦图案的数字采集与纹样库建设,还引导学生将航空航天文化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实现民族艺术的“年轻化”“生活化”转型发展,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

此次活动是一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实践与教学探索,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也促进了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深度融合。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依托学院在非遗传承、设计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更多民族艺术“活态传承、创态更新”。

通过此次杭州之行,民族纤维艺术工作室不仅展示了“壮美织锦”在新时代下的多维表达,也为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创新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文:包荣华  一审:龚娟  二审:张燕  三审:卫涛